141万人考教资源:用“无用”证书换取安全感,“考编”才是真正的难点
日期:2022-10-29 15:34:49 / 人气:239
今天是2022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开考日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2年,教学资源报名人数跃升至1144.2万人,10年翻了66倍,是历史上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,远高于457万的考研人数,甚至超过2021年全国新生儿人数1062万,成为一场庞大的“国考”。
一直以来,教学资源被戏称为“快乐家长证”,是在校学生的心头好。如果一个证在手,就算完成了任务,父母也会眉开眼笑,再也不会唠叨,还可以有多次保底退养。“最不济当老师”。
然而现在,越来越多的职场人走进了教学资源的考场。我们与许多准备教书的专业人士进行了交谈。他们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,来自国企、私企、互联网公司,或者正在创业。即便如此,他们还是很焦虑。面对未知的人生,是一种低成本、易操作的获得安全感的方式。
虽然大部分人最后都不会走上教师岗位,但人人都想考教学资源正成为现实。
文|高月
编辑|赵磊
操作|栗子
到处都有人拿教材。
毕业十年后,齐晓燕再次走进考场。
站在大门口,周围都是年轻的面孔,一个女孩经过,看起来至少比她小10岁。她当时在对旁边的同伴说:“我就是要去裸考,下次一定过不了。”她的语气很轻。但是,齐小燕却不能放松那么多。她尽最大努力马上通过。“上一次这么努力,是我考上大学的时候。”
她今年33岁,想在35的门槛前进编制。时间很紧。她老公也不支持,要她“随便找个班”。在她的强烈坚持下,丈夫勉强妥协了。在准备全日制考试的两个月时间里,丈夫每个月要给她2000元零花钱,给老人买菜,还两套房子的贷款,给夫妻俩交社保,还要承担两个孩子的开销。压力很大。一旦这次考不上,以后就更难得到支持了,小燕觉得。
像齐晓燕这样走进教学考场的中年职场人士不在少数。从北京报名人数的数据来看,历年来,考生只有一半是学生,其余都是市民。这种情况在全国也很普遍。
宋,一个39岁的青岛母亲,也参加了教学资源考试。她考了美术。宋是一名艺术生。他学了6年绘画,大学学服装设计,毕业后开了一家精品店。那些年,她胆子很大,经常包里揣着几万块钱的现金,坐深夜班车去上海、杭州进货。后来宋结婚生子,父母希望她能安定下来,“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”她顺势进入国企负责后勤,一做就是十几年。
这几年,宋发现身边考教资源的朋友越来越多。一个大学同学,原本在纺织行业工作,考了4年,35岁拿到了老师的编制,成为了“励志楷模”。媒体和报纸重组后,另一个朋友的薪水直线下降,他不再做美术编辑了。他努力了一段时间,拿到了教师资格证,在家附近的一个辅导班当兼职老师。
眼看就要40岁了,宋没有上学的打算。她和很多人一样,认为“这是一条出路”。有一天,她一旦离开国企,就可以去孩子所在的补课班。如果她没有很多钱,她应该挣点零花钱。
考教学资源不难。对许多人来说,这是一个“踮着脚才能得到”的选择。92年出生的空姐苏苏预见到自己“坐飞机的时间不多了”。她爱笑,亲和力强,善于交际,觉得当老师是个不错的出路。在众多科目中,她选择了参加幼师资格证考试,自学绘画,然后从零开始学钢琴。她甚至想过用更多的手去抓,“考完幼师,再考小学”。
30岁的有货主播宋敏(音译)为了测试教学资源,从8月份开始已经准备了两个月的考试。她每天四点半起床,六点开播,很晚才能下班,腾出时间复习。十几年没学过文化的她发现“她还能这么自律”,几乎把准备成人大学的力气都拿出来了。
放眼望去,随处可见正在准备教材的人。每天中午,做笔记的员工藏在国企的茶歇室里;上下班路上,周围人的耳机里传出的都是网络班主任反复强调的背诵重点;下班的晚上,互联网员工的办公桌上不是规划案例,而是成套的习题和知识小册子。打开社交平台,可以看到一个个“领导同事记录的备考vlog”。
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:尽快通过。
▲图/视觉中国
“多一个选择,也许会派上用场”
决定考教学资源的职场中年人,大多对现状焦虑,对未来迷茫。
拿着女儿的成绩单,宋很不满意——她在班里只排名中下水平。她跟别人提起的时候,声音很小,觉得有点不好意思。她自我安慰道,“要想开,养娃就像彩票。谁让你赢谁就是普瓦”。但是,在观察了成绩好的同学后,她有点自责——班里几乎所有不靠天赋努力的孩子,都离不开一个全职妈妈,一路在背后指导和制定计划。这是宋很难做到的。
疫情过后,她的国企改制,领导换人,工作流程大变。她经常半夜12点突然接到新任务,下午2点前就得完成。她的最高记录是,她一天打了三四百个电话,与供应商核对数据。有时候,即使是晚上,也放不下手机和电脑。当时女儿上小学一年级。早上,夫妻俩轮流送孩子上学。放学后,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到托管班,六七点钟接回家。这样虽然不用担心作业,但是质量堪忧,基础也没打好。
改制后的办公室一直弥漫着焦虑,我也学会了互联网公司的习惯——半夜才下班。没有家庭的年轻人,下班后不肯离开,在工位上“表演忙碌”。一个住的比较远的同事,有时候宁愿住在单位,第二天早上再在领导面前洗。有的在家当了爸爸,不想回家带孩子,躲在职场打游戏,既避免了被老婆骂,又像加班一样。
到了下班的时候,宋常常如坐针毡,她很着急,但是大家都不动。她更不好意思做“第一”。
眼看就要40岁了,宋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干劲和热情。他只想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职责,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和家庭。“比起奋斗,我更想要时间和自由”。
过了很久,她的身体也报警了,诊断为甲状腺结节。她需要一直吃药,然后按时检查。同时,她也不自觉地给孩子带来焦虑。有一次送女儿上学,耽误了一会儿。我女儿想让她给老师打电话解释一下。她把手机落在车里了,不想回去拿。她只是不停地催促女儿,“进去吧,我上班要迟到了”。两个人在学校门口僵持了很久。旁边的家长看到了,就把手机借给她,打了个电话,解决了“对抗”。
女儿入校后,这位家长看到她刚刚流露出来的崩溃,安慰她“不要这么焦虑,这样的情绪对孩子不好”。单位没有因为迟到扣钱。宋不知道那一刻自己的情绪从何而来,但从那时起,她就开始把“全身而退”放在心上,试图以离开报社的同学为榜样,为自己寻找一条可行的退路。
与宋的无微不至和长期焦虑不同,齐晓燕的现状更为严峻。大学毕业后,她开了10年跆拳道馆,有自己的教练团队,和很多幼儿园都有合作项目。早些年,她赚了些钱。2019年,齐小燕刚刚花了20多万重新装修了道观。没想到,一场疫情随之而来,大量学生和老师流失,几乎是赔钱。每年她都要交35万的押金和5万的二次消防费。当时她有了二胎,精力不如以前了。她每天都掉很多头发。
我身边做生意的朋友大多都很纠结。有人网贷,有人卖房。齐小燕不想走那么远。她改嫁了丈夫,就算是为了大女儿的未来,也要继续工作。我做大学辅导员的时候,在学校负责就业。听到这里,我向她建议:“还是先拿个证吧。你有10年经验,可以当体育老师。”
相对于焦虑,相对年轻的职场人对未知更有准备。25岁的广东姑娘赵慧杰,刚刚进入职场2年,已经开始为未来做打算。她学的是金融,毕业后去了深圳,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。现在是双十一节点。她要对接所有主播的货,一周每天加班到11点,累得走路都是白走。赵会杰35岁的时候连“生死线”都不想等了。他只是想再打几年仗,回老家茂名。
面对未来,她有很多迷茫,还没想好回老家做什么。她只是把考教学资源当作一种防范,“给自己多一个选择”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她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上大学的时候,父母提出考教学资源,她很排斥。她想,“这太无聊了。你为什么要当老师?”但现在,被互联网行业打了一顿之后,她对自己当老师的朋友有些羡慕——“稳定,有寒暑假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”
真正回到家乡的职场人会发现,教学资源的推送无处不在。年初,95后李丹从宁波回到老家江西新余,在一家外贸公司做专员。每个月扣完五险,他拿到的工资是4600元。我不需要加班,时间也很充裕。父母担心终身大事,忙着给她安排相亲。
连续两次见面,李丹觉得不合适。她非常沮丧。小城市高素质的异性太少了。"他们实际上想介绍初中毕业生."但父母把相亲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她的工作,很肯定地对她说:“你要是老师,别人会抢着介绍条件好的人,不用等。”在李丹老家,别说相亲市场,“只要能教书,就是莫大的荣幸”。
李丹挺过来了。既然他下班后无事可做,与其浪费时间,不如进行一次测试。“大家都说宇宙尽头是测试编译,以后可能会派上用场。”
▲社交媒体上的经验帖很受欢迎。图/网络
挤压和审查
相对于金钱和记忆,对于职场人来说,最稀缺的就是准备教材的时间。
上下班路上,该挤出来了。早晚开车的时候,宋都会打开手机,连上蓝牙,播放前一天晚上看到的网课。她只听声音,调到1.5倍的速度,一个小时的路程就能上完一节课。在一家国际留学机构做行政工作的张兰,在上下班的路上,耳机里播放着教学信息网络课。她只听录音,不听直播,跳过开头,结尾和课间。她可以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两个小时的课程。
更多的复习时间来自午休和下班后。李丹每天六点半到家,七点半准时开始学习,一直持续到九点半。前期听线上课,后期刷大量真题和预测卷。我买的课本附有一本必备知识点的小册子。李丹把它带到公司,利用午休时间。“没事就看眼睛。”
宋将大大方方地拿出课本来复习。她的办公室只有三个人,而且关系很好,不用隐瞒。只是被问及时,她保守地说“退休后做打算”。晚上九点半把孩子哄上床后,书桌和台灯都被她征用了,经常是早上九点半到一点,有时候困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。如果晚上不看书,宋会先定好闹钟,早上4点起床,补回来。学习2个小时后,她会叫醒女儿。
作者:焦点注册登录平台
新闻资讯 News
- 通过放短视频来堆音量,这次被短...12-04
- 计算能力租赁价格暴涨,玩家涌入...12-04
- 三星CIS涨价30%,国内CIS厂...12-04
- 业带商,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12-04